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度赋能传统产业。而随着睡眠健康需求日益增长,卧室空间智能化也成为大势所趋。日前,《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5》在京发布。报告显示,我国居民整体睡眠状况有所改善,平均睡眠时长增加,睡眠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并积极采取措施优化睡眠质量,如改善光线、温湿度和噪声等环境因素。与此同时,智能助眠产品等新兴手段通过监测睡眠状况并优化睡眠体验,成为人们改善睡眠质量的新选择。从智能枕头到智能床垫,智能科技正试图为失眠人群按下“睡眠重启键”。然而,快速扩张的市场背后,产品良莠不齐、夸大宣传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借助智能床垫主动“掌控”睡眠
“早晨被智能床垫轻柔唤醒,醒来后查看昨晚的睡眠数据已快成为我的一种‘晨间仪式’了。”“90后”消费者陶先生表示,在购入智能床垫后,他获得了更舒适的睡眠体验。智能床垫不仅具有助眠、止鼾等多种模式,还能收集呼吸、心率等睡眠数据并提供针对性建议。如今,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对睡眠质量感到焦虑,而是能够通过智能床垫主动“掌控”自己的睡眠。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使得年轻人成为睡眠问题高发人群。艾媒咨询数据显示,“00后”“90后”群体中重度睡眠困扰比例增长明显,仅29%的人群在23∶00前入睡,47%的人群在00∶00后入睡,其中“00后”平均入睡时间最迟,为00∶33。
受睡眠问题困扰,这届年轻人纷纷开启“自救”模式,由此催生出庞大的睡眠市场。尤其是在以旧换新政策补贴下,智能床垫类产品销量不断上涨。魔镜洞察数据显示,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期间,主要电商平台上的智能床垫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40%。《2025AI时代健康睡眠白皮书》指出,“90后”群体中有近七成消费者愿意尝试智能床垫;在睡眠行业不断创新的背景下,智能床垫将逐渐成为改善国民睡眠的新载体。
是否智能 关键在于传感器
记者走访市场发现,越来越多的传统床垫,正升级为利用大数据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睡眠方案的智能产品。
那么智能床垫究竟是如何工作的?慕思床垫相关技术人员告诉记者,通常来说,智能床垫采用内嵌式功能钢架,能够保证对人体的支撑。同时,通过内置的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可以获取人体特征数据,并将其储存到云端进行计算,进而为用户匹配合适的软硬度和支撑度、生成睡眠监测报告,帮助改善用户睡眠。此外,通过遥控或语音指令,智能床垫还可调整弯曲程度,满足用户在床上阅读、观影及其他休闲活动的需求。
由此可见,传感器和智能算法堪称智能床垫的核心。记者进一步了解到,与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相比,内置于床垫的传感器能够实现无感监测,从而减少睡眠中的不适感,但其监测结果易受翻身等动作的影响。同时,由于部分品牌智能床垫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人体呼吸和心跳的信号参数,数据维度有限,导致其睡眠监测的准确率相对较低。
质量良莠不齐 电动不等于智能
关于智能床垫功能的技术探索仍在不断深入,而庞大的睡眠市场正吸引越来越多企业加速入局。在智能床垫数量持续攀升的同时,产品质量却参差不齐。
记者注意到,市场上的智能床垫售价远高于传统床垫产品,其价格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部分高端产品价格甚至超过10万元。但与之相对应的是,不少消费者遭遇了“花高价买低配”的情况。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标榜“智能”的床垫仍停留在概念阶段,所谓的智能调节仅限于床头床尾的机械升降,宣传中提及的贴合人体主要依靠记忆棉的物理特性,并不具备数据采集、自主调节或语音交互功能,但不了解智能床垫的消费者往往容易被营销话术误导。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消费者表示,购买时,销售人员告知产品为进口品牌,但自己事后发现该产品实际只是傍“洋品牌”,质量不佳而且售后服务也存在诸多问题。为此,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联系到一家智能床垫工厂直营店的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当前市面流通的一些‘智能’床垫,实为傍‘洋品牌’产品,厂家不注重研发、没有核心技术,不同品牌间的功能其实相差不大。如果预算有限且只需要简单的基础功能,完全可以选择普通电动床或价位低一些的智能床垫,没必要‘花高价买低配’。”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睡眠经济市场正进入快速发展期,预计2027年将达6586.8亿元,万亿元市场未来可期。《助眠产品市场发展及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指出,若要进一步促进行业良序发展,商家在确保产品高质高效的同时,还应拒绝夸大宣传、虚抬物价,避免造成市场信任危机。
原标题:躺上智能床 就能不数羊?
本文记者:赵曦 黄芷凌,转载于澎湃网,转载引用请注明原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