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睡眠质量已成为衡量人们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据《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为48.5%。如何更好地提高睡眠质量,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
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浦江之夜·睡眠和健康”研讨会上,专家们以“新质睡眠 新质人生”为主题,围绕睡眠医学前沿科技与产业创新展开深入探讨,为睡眠健康领域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
会后,睡眠医学领域权威专家、空军总医院原医疗副院长高和向我们深入解析睡眠障碍的成因、诊断与改善方法。
空军总医院原医疗副院长高和在第二届“浦江之夜·睡眠和健康”研讨会上分享如何提高睡眠质量(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睡眠障碍不是简单的“睡不着”
“睡眠障碍并不是简单的‘睡不着’,而是一个复杂的医学问题。”高和指出,睡眠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涵盖的疾病范围非常广泛。职业睡眠医生需要诊断和治疗的睡眠相关疾病至少有100多种,但如果加上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疾病,种类会更多。不过,最常见的睡眠问题主要是失眠和睡眠呼吸障碍两大类。
高质量睡眠取决于三方面因素,即充足的睡眠时间(机会)、适宜的睡眠环境(比如噪音、光线、温度不适或床铺不舒服)和健康的睡眠能力。只有在睡眠机会和环境都充足的情况下,仍存在入睡困难、夜间频繁醒来或早醒等问题,并且每周出现三次以上,同时影响日间功能时,才能被诊断为失眠症。
睡眠呼吸障碍是另一种高发的睡眠疾病。医学上将呼吸暂停超过10秒定义为一次“呼吸事件”,若每小时呼吸暂停次数超过5次,或整夜睡眠中超过30次,可能对日间功能造成影响,就需要引起重视。
高和表示,有数据统计,普通人群中约30%-35%的人有过短期失眠的体验,但真正发展为慢性失眠(持续三个月以上)的比例约为10%-15%。而在睡眠呼吸障碍方面,成人的发病率约为20%左右,男性和老年人群更为常见。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些数字意味着睡眠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问题。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最常见的类型,占睡眠呼吸障碍的90%左右。”高和表示,肥胖、颌面结构异常等都是主要诱因,而亚洲人由于遗传特征,即使体重指数不高,也可能出现睡眠呼吸障碍。这种疾病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与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密切相关。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睡眠问题与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因果,而是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
市民在失眠MDT门诊就诊(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重视睡眠质量应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如何判断自己的睡眠质量是否合格?高和表示,睡眠质量的判断有两个核心指标,就是睡眠时长和睡眠结构。成年人平均需要7小时-8小时的睡眠,但个体差异很大,有些人只需6小时,有些人则需要9小时-10小时。
此外,睡眠结构也很重要。正常睡眠由多个周期组成,包括浅睡眠、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梦境阶段)。深度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的20%左右,快速眼动睡眠也占20%左右。如果睡眠结构紊乱,即使时长足够,也可能导致日间功能受损。
高和表示,改善睡眠质量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睡眠压力、生物钟规律和改变对睡眠障碍的认知。首先应该维持一定的睡眠压力。“清醒时间越长,睡眠压力越大,入睡就越容易。睡前避免咖啡因、兴奋性饮料,白天避免过度小睡,以维持足够的睡眠压力。”
另外,生物钟受光线、饮食和作息习惯的影响。所以,应当尽量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日夜颠倒。光线暴露也很重要,白天多接触自然光,晚上减少屏幕蓝光的干扰。“越想睡越睡不着”的现象源于觉醒状态过高。高和建议,睡前放松心情,不要过度焦虑失眠问题。同时,避免在床上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比如看电视、玩手机),以免形成不良的条件反射。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睡眠质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如果出现睡眠问题,不要过于焦虑,及时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疗。相信通过科学的管理,我们一定能够改善睡眠状况,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高和说。
原标题:空军总医院原医疗副院长高和:解码睡眠障碍成因 科学应对睡眠问题
本文来源:央广网,转载引用请注明原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