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中心
【科普文章】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与睡眠
2025-07-10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个体在没有自杀企图的情况下刻意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该行为以反复性、蓄意性和间断性为特点,最常见的方法是用利器切割、灼烧、咬伤和抓挠皮肤等。


00 作者简介


周江燕

12.png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师,擅长: 睡眠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等疾病的治疗。


01 非自伤性自伤是什么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个体在没有自杀企图的情况下刻意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该行为以反复性、蓄意性和间断性为特点,最常见的方法是用利器切割、灼烧、咬伤和抓挠皮肤等。近年来青少年的自我伤害行为已经成为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大安全问题。青春期是构建自我意识与自我认同的重要阶段,更容易表现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中 NSSI 的检出率为 11%~23%。

青少年 NSSI行为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威胁青少年健康五大因子之一,作为其未来出现自杀行为的关键预警因子,NSSI行为的发生频率与致死意图呈正相关,其频率越高,自杀成功的风险就越大。发生 NSSI 行为的个体在随后一年里的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 100 倍,超过 5%的个体在未来九年内可以成功实施自杀。

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不禁会想,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怎样才能科学有效地预防?

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早期童年创伤、父母教养方式、人际交往关系及技能、 情绪调节、自我认知功能和生物学因素等。近年来,睡眠与 NSSI 之间的联系也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验证。

13.jpg


02 非自杀性自伤与睡眠的关系


有研究显示,睡眠差的个体更容易出现情绪调节能力变差,在出现消极情绪时,可能将 NSSI 作为短暂的缓解情绪的方式进行实施。另外,多种睡眠问题,如睡眠时间短、 噩梦多、 易醒、睡眠节律紊乱等,均发现与NSSI的高发生率有关。因此,也有研究表示,睡眠问题是NSSI 行为的预测因子之一。

与没有睡眠异常的参与者相比,有睡眠异常的青少年报告了更多的 NSSI 行为,且失眠症状越多、睡眠持续时间越短、睡眠潜伏期越长、睡眠觉醒次数越多,、以及工作日和周末睡眠时间的差异越大,NSSI 行为的风险越高。

从生理层面看,长期有睡眠问题的人会导致人的前额皮质区域的脑活动发生变化, 这些区域与自我控制、自我评估和独立做出决策有关, 且靠近中层皮质边缘区的奖励和情绪处理区域, 这些变化会导致个体情绪抑制和对负面刺激的消极反应增加 , 这可能是睡眠问题引起 NSSI 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时间睡眠差还会减少大脑有害物质的清除, 研究表明,当大脑进入深度睡眠后, 大脑中的神经元进入休息状态, 脑内血流量大大降低, 脑髓液进入大脑, 进行大脑代谢产物的“清理”工作, 如去除β 淀粉样蛋白等代谢副产物并及时补充糖原和平衡神经压力, 这一过程对促进大脑功能起到积极影响, 有利于正常行为的发生。

在心理层面,睡眠问题加剧了青少年的情绪脆弱性。白天积累的学业压力、社交困扰等负面情绪,在夜间因睡眠不足无法得到有效排解,反而在大脑中不断强化。当情绪达到临界点,自伤行为就成了他们试图 “切割” 痛苦、获得短暂解脱的极端方式。而自伤后的自我厌恶和羞耻感,又会进一步加重睡眠问题,形成一个难以挣脱的闭环。

14.jpg


03 如何预防NSSI行为


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怎样才能科学有效地预防NSSI行为?

打破睡眠与自伤的恶性循环,需要家庭、学校和专业机构的共同努力。对于家长而言,关注孩子的睡眠状况是重要的第一步。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在睡前使用电子设备,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校也应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心理健康课程普及睡眠与情绪管理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健康的情绪宣泄方式,如运动、绘画、写作等。

15.jpg

如果发现孩子的睡眠问题和自伤行为较为严重,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认知行为疗法(CBT)、辩证行为疗法(DBT)、经颅磁治疗、药物治疗等对改善睡眠和减少自伤行为都有显著效果。通过认知重构,帮助青少年认识到睡眠与情绪的关系,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通过行为训练,学习放松技巧和情绪调节方法,逐步摆脱自伤行为的困扰;通过药物治疗,可以较快的改善青少年的睡眠及情绪。




原标题:【科普文章】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与睡眠

本文作者:周江燕,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中国睡眠研究会(ID:zgsmyjh),转载引用请注明原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