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跨界共筑健康睡眠生态:高质量健康睡眠交流会圆满落幕
2025年8月8日,由《新安全》杂志社主办、北京烯暖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高质量健康睡眠交流会”在北京圆满落幕。来自政策研究、医疗健康、新材料研发、文化传播、酒店服务等领域的权威嘉宾齐聚一堂,以“用新安全守护高质量睡眠”为核心,通过政策解读、科学分享、技术展示与场景实践探讨,为健康睡眠产业绘制了一幅“多元协作、科技赋能”的发展蓝图。
图片来源:会议主办方供图
对于未来发展,与会嘉宾共同勾勒出清晰路径:政策层面,需加快制定《睡眠健康产业标准》,规范产品认证与服务流程;科技层面,加大对新材料、智能硬件、数字疗法的研发投入;教育层面,将睡眠知识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市场层面,鼓励跨界合作开发创新产品。
这场交流会的价值,不仅在于凝聚了智慧,更在于点燃了行动的火种。随着社会各界的持续投入,健康睡眠必将成为守护全民健康的坚固基石,为美好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内容来源:北青网)
1.2 一龄集团发布数字疗法全场景应用,推动大健康产业数字化转型
日前,一龄集团21周年发展成果暨数字疗法创新应用交流会在贵阳盛大举行。一龄定制华为健康穿戴设备、居家检测一体机及一龄博士AI生命养护平台集中亮相,标志着一龄集团“AI数字+医疗”新质生产力战略升级和应用生态全面落地。该数字医疗战略以数字化中枢联通全国六大医养基地,构建“个人-家庭-机构”全域健康管理闭环,打造行业首个可复制的数字医疗样板。此次升级不仅推动大健康产业数字化转型,更为“健康中国2030”提供了创新实践范本。
一龄集团数字疗法创新应用正式启动,图片来源:会议主办方供图
在“健康中国2030”和“数字中国”双战略指引下,一龄集团率先提出“数字医疗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将数字技术创新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通过构建覆盖海南博鳌、贵州贵阳、云南景迈、东北五大连池、湖南衡阳、江苏无锡六大医养基地的智能医疗网络,一龄集团打造了贯穿南北、辐射东西的数字医疗枢纽,开启“科技赋能+健康管理”的智慧医养服务新时代,为大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内容来源:中华网)
1.3 脑机接口前沿技术亮相世界机器人博览会,技术助力睡眠呼吸暂停治疗
2025年8月8日至12日,以“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为主题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京举办,分设“产业发展”“创新应用”“技术融合”三大板块,超400位国内外专家聚焦机器人领域前沿技术风向、产业趋势、应用实践、创新成果展开交流分享。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等前沿技术惊艳亮相。
近年来,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出现在大众视野。在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脑机接口研究组展位,一款家用电刺激设备,可以帮助患者进行治疗。据清华大学脑机接口团队工作人员介绍,其团队率先尝试的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脑机接口技术传输率高,每分钟能传输400个字符,接近常人说话的水平,患者用脑电信号可以通过键盘鼠标重建交流功能。“目前,脑机接口技术正在走出实验室,走进医院,甚至家庭场景。”研究组与多家单位开展联合研究,电刺激设备正是其中的一项科研成果。(内容来源:新京报)
1.4中国睡眠研究会牵头、联合七家国家级睡眠学会,发布《医疗机构睡眠门诊建设和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
近日,为了响应国家卫健委“睡眠门诊”建设项目落地,中国睡眠研究会牵头、联合七家国家级睡眠学会在《中华医学杂志》,发布了《医疗机构睡眠门诊建设和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内容来源:中华医学期刊,全文链接:https://rs.yiigle.com/cmaid/1553796))
图片来源:论文截图
2.1科技新产品
2.1.1 睡觉专用隔音耳机——wedoking三代睡眠耳机
wedoking三代睡眠耳机,因强隔音效果、舒适佩戴体验、自带APP能私人订制睡眠功能和内置紫外线灯杀菌消毒等优势在市面上颇有口碑。
图片来源:网络
这款它采用物理隔音技术,通过双层硅胶耳帽与记忆海绵耳塞来隔音降噪,如呼噜声、键盘声、装修声等都能被隔绝成“沙沙沙”的声音;还能在睡眠时佩戴搭配APP里的助眠音乐和多种白噪音使用,例如雨声、风声、湖水声等,能帮助大脑快速回归平静,让人更快进入睡眠状态。
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睡眠个性化需求,wedoking三代睡眠耳机配备了专属的wedoking APP,通过APP实现定时关机、定时休眠、音乐闹钟等功能,还能自定义音效、调节音量大小,甚至导入本地音乐,打造属于自己的专属睡眠歌单。还可以在床上查找耳机,让耳机发出声音亮灯来寻找耳机。
考虑到长时间佩戴耳机可能带来的卫生问题,wedoking三代睡眠耳机在充电仓内置了UV紫外线灯,每次合上充电仓盖时,紫外线灯会自动亮起,对耳机进行深度杀菌消毒,有效维护耳道健康。(内容来源:太平洋科技)
2.1.2 北京雅果科技睡眠呼吸暂停电刺激设备
近日,北京雅果科技睡眠呼吸暂停电刺激设备在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上亮相。这款设备可以通过鼻氧管检测患者的鼻气流,判断呼吸暂停和呼吸异常事件,再用下颌部位的柔性电极刺激患者的颏舌肌,从而打开气道。设备能检测患者的脑电信号,对其睡眠进行分期,识别到患者正在浅睡眠时,可以智能调减刺激强度,避免患者被唤醒,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目前,这款设备处于试用阶段。(内容来源:新京报)
工作人员演示睡眠呼吸暂停电刺激设备,图片来源:新京报记者摄
2.2研究新发现
2.2.1 睡了等于没睡!川大华西研究发现:碎片化睡眠不仅损害脑血管,增加痴呆风险,还会引发代谢危机!但补充这些能逆转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种奇怪的夜晚:第二天有个重要会议,或者要早起出行赶飞机,闹钟明明已经提前设好,也反复确认了好几遍,可一躺下却总睡不踏实。不是醒来看表,就是梦里梦到自己迟到了,一夜醒好几回,早上起来比通宵还累。我们往往认为这是任务压迫得太紧,但其实,它有个更科学的名字——睡眠碎片化。
别以为只是“浅浅醒个几次”,这事儿对大脑的打击,可能远比想象中严重。一项发表于Brain的最新研究[1]发现,这种被反复打断的睡眠,可能会扰乱大脑血管系统中的关键角色——M型周细胞。它们在睡眠频繁中断的刺激下容易过度活跃,进而影响血脑屏障的稳固性,甚至诱发局部微小血管损伤。长此以往,大脑就像一座护城河被悄悄挖了角,认知功能也可能因此加速滑坡。(内容来源:公众号“梅斯医学”)
图片来源:论文截图
2.2.2 你的睡眠还好吗?最新8.8万人研究:1/5自认睡够8小时的人,其实严重缺觉!睡眠时长、入睡时间等6种睡眠特征与172种疾病相关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早上醒来感觉比没睡还累?或者,戴上智能手环、手表,每天看着上面的睡眠数据,却不知道这些数据到底意味着什么,自己的睡眠到底算不算健康呢?
其实,我们常常习惯于依赖“自我感觉”来判断睡眠质量——“我觉得自己睡了挺长时间的呀,怎么会没睡醒”?这样的想法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但事实上,这种主观认知可能和真实情况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种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的巨大鸿沟,不仅关乎“睡得好不好”的感受,更可能隐藏着健康隐患。 2025年6月发表于顶级期刊《Health Data Science》的一项突破性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这背后的惊人真相。科学家们首次对88,461名成年人进行了客观睡眠监测与疾病关联的全景扫描。通过手腕加速度计连续7天追踪,精准量化了睡眠时长、入睡时间点、睡眠节律稳定性以及睡眠碎片化程度等多维指标,并与传统的主观报告结果进行对比。结论令人震惊:近半数睡眠相关疾病关联被主观报告误导,而一种长期被忽视的睡眠维度,竟是帕金森、肾衰竭的隐形推手。
图片来源:论文截图
2.3专利新动态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一种睡眠控制方法、装置、空气清洁设备及存储介质专利公布
2025年8月12日,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睡眠控制方法、装置、空气清洁设备及存储介质」正式进入专利的公布阶段。申请人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该项智能控制专利涉及空气清洁设备中的睡眠模式控制,通过与监测装置通信,采集用户动作数据并分析动作变化趋势,从而动态调整空气清洁设备的运行规则。据专利信息显示,该技术可对睡眠控制效率带来显著优化。专利摘要显示,该方法不仅能有效提升睡眠的控制效率,同时还可帮助用户快速入睡。(内容来源:天眼查App)
当前睡眠健康领域呈现 “多域协同、技术攻坚、标准规范、认知革新” 四大核心趋势,行业正从分散探索向系统化、精准化管理升级:
1、跨界协同成生态建设核心,标准与教育双轮驱动
2、数字疗法与脑机接口深度落地,技术突破睡眠干预天花板
3、碎片化睡眠危害被重估,客观监测成健康管理关键
4、消费级产品向 “功能复合化” 升级,场景体验成竞争焦点
综上,睡眠健康产业正通过多域协同构建生态、技术突破提升干预精度、客观监测革新评估方式、消费升级优化用户体验,逐步形成“预防 - 监测 - 干预 - 管理”的全链条体系。未来,随着标准完善、技术落地与认知普及,睡眠健康将真正成为全民健康的核心支撑。
本文编辑:Mark,文章首发于新睡眠Keesleep平台,内容信息来源于网络,本平台仅作为整理编辑,本文仅用于分享,转载及引用请注明出处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