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中心
Sleep Research 第三期(Vol 2, Iss 2)文章正式上线,欢迎关注!
2025-09-22
往期回顾

234.png

Sleep Research 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睡眠研究会主办,Wiley合作出版的Open Access英文季刊,是国内睡眠领域的第一本英文期刊,由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黄志力担任主编,并已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高起点新刊项目。

期刊致力于发表基础、转化、临床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睡眠研究方面高质量和创新性的发现,包括但不限于在基因和分子、细胞、神经回路、系统、行为和结果、药物和方法等各个层面开展的研究。我们竭诚欢迎您的关注与投稿:

期刊主页: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29944155

投稿与作者指南: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page/journal/29944155/homepage/author-guidelines

联系方式:

sleepresearch@sleepres.cn


Sleep Research Volume 2, Issue 2 共包含四篇原创性研究与一篇综述,文章全部开放获取,欢迎扫码阅读全文!


原创性研究


01  Objective short sleep dur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in depression: The autonomic nerve dysfunction effect   客观短睡眠时长与抑郁症中血压升高相关: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作用

Baixin Chen, Wenli Ban, Yanyuan Dai, Le Chen, Jun Wu, Dandan Zheng, Jiansheng Zhang, Yun Li

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大忧郁症(MDD)患者血压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纳入了66名MDD患者和66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对照组。客观和主观睡眠通过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估。自主神经功能通过心率变异性(HRV)进行评估。分析了晚上和早晨的平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在MDD患者中,每减少1小时的客观睡眠时间,SBP增加2.56 mmHg(p = 0.011),DBP增加1.59 mmHg(p = 0.043)。NREM-心率(HR)、NREM-低频标准化单位(LFnu)和REM-HR的增加,以及NREM-心率标准差、NREM-连续差异的均方根和NREM-LFnu的下降,均与较短的客观睡眠时间(所有p ≤ 0.043)以及较高的SBP和DBP(所有p ≤ 0.037)相关。这些HRV指标在客观睡眠时间与血压之间的关系中起到了17%到79%的中介作用。在MDD患者中,主观睡眠时间与血压之间未观察到关联,而在对照组中,客观或主观睡眠时间与血压之间也没有相关性。总之,客观的而非主观的短睡眠时长与MDD患者血压升高相关,且这种关系通过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介导。

image.png


02  Effects of adaptive servo-ventilation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and sleep apnea on periodic leg movements, sleepiness and fatigue—An ancillary analysis of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自适应伺服通气对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合并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周期性肢体运动、嗜睡和疲劳的影响——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附加分析

Anett Lindner, Mathias Baumert, Samuel Kuna, Christoph Birner, Michael Pfeifer, Michael Arzt

背景:自适应伺服通气(ASV)引起周期性肢体运动(PLM)在慢性心力衰竭伴射血分数降低(HFrEF)患者中较为常见,但其临床意义尚不明确。我们研究了ASV对伴有阻塞性或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或CSA)HFrEF患者出现的带觉醒的周期性肢体运动(PLMA)的影响,并探讨了PLMA的出现是否会改变ASV对疲劳和嗜睡的影响。

方法:纳入60名稳定的HFrEF患者(ASV组n = 29,控制组n = 31),所有患者均伴有中度至重度OSA或CSA。基线和12周后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

结果:在伴有OSA和CSA的HFrEF患者中,ASV显著增加了PLMA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对于未出现PLMA的患者(52%),ASV与Epworth嗜睡量表(ESS)和疲劳严重度量表(FSS)的显著降低相关,而对于出现PLMA的患者(48%),该效应较弱(ESS变化:−3(−3; 0)vs. 2(−2; 4),p = 0.027;FSS变化:−1.3(−2.1; 0.1)vs. −0.3(−1.1; 1.7),p = 0.031);与对照组相比(0(−1; 1),p = 0.039;0.1(−0.9; 0.4),p = 0.034)。

结论:ASV治疗在一些伴有OSA或CSA的HFrEF患者中会增加PLMA的发生。只有在未出现PLMA的情况下,患者才报告嗜睡和疲劳的改善。

image.png


03  Efficacy and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Shangxia Liangji formula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上下两济方治疗失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Feng-Ling Xiao, Xia-Jie Quan, Lin Zuo, Jia-Hui Gao, Xiong-Ying Ji, Can Wang, Ping Zhang, Bo Ouyang

目的:上下两济方(SXLJF)是临床用于治疗失眠的传统中药方剂。然而,SXLJF的确切作用机制仍不明确。

方法与结果:通过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建立小鼠失眠模型。对照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SXLJF组(9.26、18.72和37.44 g/kg/天)以及地西泮(2 mg/kg)组,连续治疗7天。行为学变化通过开放场测试和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测试评估。海马组织病理通过HE染色、尼氏染色和TUNEL染色评估。使用ELISA测定血清中的5-HT、5-HIAA、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IL-1β、IL-6和TNF-α水平。RT-qPCR和免疫荧光染色用于分析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核蛋白(NeuN)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行为学测试显示,SXLJF显著减少小鼠的总活动距离、平均速度、中心区域活动距离和入睡潜伏期,但增加了睡眠时长。同时,它也减轻了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调节了单胺类神经递质5-HT、5-HIAA、NE和DA的水平,促进了NeuN和BDNF的表达,下调了GFAP的表达,抑制了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减轻了神经元凋亡。

结论:SXLJF的抗失眠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炎性因子的作用、以及抑制神经元凋亡有关。

image.png


04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promotes fear conditioning-induced dendritic spine elimination of layer 2/3 pyramidal neurons in the mouse motor cortex  快速眼动睡眠促进小鼠运动皮层第二/三层金字塔神经元树突棘的消除,源于恐惧条件反射的影响

Zhongyuan Li, Feilong Zhang, Yanmei Zhou, Manxia Lin, Baojun Zhang, Xujun Wu, Qian Qiao, Wen-Biao Gan

背景:先前的研究表明,快速眼动(REM)睡眠在促进恐惧学习后树突棘的消除以及在运动学习后选择性地维持新的树突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些依赖REM睡眠的突触变化是在第五层金字塔神经元的顶端树突上测量的。然而,REM睡眠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大脑皮层其他细胞类型的突触结构可塑性尚不明确。

方法:使用经颅双光子显微镜,我们研究了听觉提示的恐惧条件反射(FC)和REM睡眠对小鼠初级运动皮层第二/三层金字塔神经元树突棘变化的影响。

结果:听觉提示的FC显著增加了初级运动皮层第二/三层金字塔神经元树突棘的消除和形成,持续4小时。树突棘消除的程度与24小时回忆测试中的冻结反应相关。值得注意的是,FC后REM睡眠剥夺阻止了第二/三层金字塔神经元的树突棘消除,但不影响其形成。此外,第二/三层金字塔神经元在REM睡眠期间的钙(Ca2+)活动显著增加,且在REM睡眠期间通过光遗传学阻断Ca2+-CaMKII信号传导能够防止FC引起的树突棘消除。

结论:这些发现揭示了REM睡眠在恐惧条件反射引起的初级运动皮层第二/三层金字塔神经元树突棘修剪中的重要作用。

image.png


综述


05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muscle activity in routine polysomnography as a marker for narcolepsy  快速眼动睡眠肌肉活动在常规多导睡眠监测中的应用:作为嗜睡症的标志

Dhirendra Paudel, Yan Xu, Bin Zhang

嗜睡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过度白天嗜睡及相关症状,包括猝倒、睡眠麻痹、入睡或觉醒时的幻觉,以及夜间睡眠障碍。它分为两种亚型:嗜睡症1型(NT1),其特征为猝倒和/或低脑脊液(CSF)下丘脑素1(hypocretin-1)水平,和嗜睡症2型(NT2),其特征为缺乏猝倒,并且CSF下丘脑素1水平正常或处于中间水平。由于症状与其他睡眠障碍重叠、专业检查的可获得性有限以及临床医生意识不足,嗜睡症的诊断常常被延迟或遗漏。当前的诊断方法包括猝倒的存在(NT1特有)、通过多导睡眠监测(PSG)和多次入睡潜伏期测试检测的快速眼动睡眠(REM)期(SOREMPs),以及低CSF下丘脑素1水平(主要用于NT1)。然而,这些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如CSF测试的侵入性、SOREMPs的变异性以及NT2缺乏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新兴的研究表明,常规PSG中的肌电图(EMG)活动,特别是在REM睡眠中无肌肉张力的升高,可能作为嗜睡症的替代诊断标志物。本综述探讨了REM睡眠中的EMG活动及其在常规PSG中量化的程序,旨在提高嗜睡症的早期发现并减少诊断延误。

image.png




原标题:Sleep Research 第三期(Vol 2, Iss 2)文章正式上线,欢迎关注!

本文作者:Wiley威立,转载于微信公众号:Wiley威立(ID:wileychina),转载引用请注明原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