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失眠是睡眠障碍的常见表现之一,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频繁醒来或醒后难以恢复入眠,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质量。据统计,失眠影响我国约 15% 人群的睡眠健康[1]。尽管我国睡眠医学近 50 年来飞速发展,但认知行为疗法干预仍存在资源不足的缺陷,药物治疗则面临依赖性强、次日嗜睡等局限。随着神经科学机制的深入探索,睡眠障碍药物治疗迎来新突破,例如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莱博雷生的获批,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非成瘾性的新选择(A 级证据,I 级推荐),填补了传统治疗的空白[2]。
在此背景下,社会公众对睡眠健康的关注度显著提升,亟需基于循证医学的系统化管理策略,以优化临床路径并推动学科发展。为此,丁香园特邀中国睡眠医学领域领军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教授,围绕睡眠医学发展的核心挑战、智能化诊疗布局、创新药物应用及基层辐射策略等维度,解析中国睡眠健康的破局之路。 Q1:我国睡眠研究始于上世纪 50 年代,发展至今,虽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面临种种挑战。目前仍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陆林教授:
我国睡眠研究始于上世纪 50 年代,在睡眠生理机制探索及常见障碍诊疗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极大改善了患者的睡眠障碍,如多导睡眠图(PSG)监测普及和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推广。然而,面对沉重的疾病负担,当前诊疗能力仍显不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诊疗资源配置不均:当前优质睡眠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大部分集中在一线城市、三甲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明显滞后。 多学科协作机制欠缺:尽管睡眠医学本质具有强交叉性,但临床实践中各学科协作不足,现仅有少数大型医院能开展多学科诊疗,基层缺乏对睡眠障碍合并症的评估与处理能力。 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目前睡眠医学专业人才数量不足,且质量有待提升,这一现象在基层尤为突出。同时,我国缺乏统一的睡眠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多数医生缺乏系统训练,极大影响诊断准确率。 技术转化应用困难:尽管睡眠医学技术迭代迅速,但临床转化仍面临挑战。应用中面临监测技术操作复杂、成本高、普及难,尽管部分睡眠障碍首选物理、心理、认知疗法等非药物治疗,但实际应用中因设备要求高、周期长、费用贵等原因推广受限,致使临床仍过度依赖药物治疗。 诊疗规范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尚缺乏全国性、全流程的睡眠障碍管理体系。基层医院对指南的知晓率和依从性低,缺乏质量控制导致地区间诊疗水平差异显著,影响患者规范化管理和长期预后。
Q2:针对以上未满足需求,未来中国睡眠医学领域最迫切需要突破的方向是什么?
陆林教授
结合国内外经验,未来需在以下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推动睡眠医学高质量发展: 深化睡眠障碍机制研究与创新干预策略:通过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联合神经科学、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等多学科力量,深入解析睡眠机制及其与全身健康的关联。针对现有治疗局限,研发如新型药物、便携精准设备等更有效、安全的非药物干预技术,加速基础-临床-转化闭环,更好地惠及患者。 推动诊疗流程智能化:智能化是提升诊疗效率与精准度的关键路径,需要从监测、诊断、治疗随访全流程来推动技术的升级。 监测:研发便捷可穿戴设备,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使患者可以在居家环境下完成睡眠节律智能分析与初步筛查,从而弥补基层检测短板。 诊断:通过构建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整合症状、监测数据及基础疾病信息,提升复杂睡眠障碍诊断准确率。 治疗:开发智能化治疗设备与数字化治疗平台。 随访与管理: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患者管理云平台,实现随访提醒、病情动态分析与长期管理,减轻基层随访压力。 加强人才培养与多学科交叉:我们的培养体系尚不完善,需要构建多层次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体系:将睡眠医学纳入医学本科及研究生核心课程,设立睡眠医学专科方向。 规范化培训:扩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睡眠医学基地数量,制定统一培训大纲与考核标准。 继续教育:重点加强基层医生睡眠障碍专项培训。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立睡眠医学中心、睡眠科及睡眠障碍门诊,强制推行多学科诊疗模式,明确神经内科、呼吸科、精神科等协作流程。 人才培养:鼓励医生跨学科学习,培养睡眠及其他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制定与完善公共卫生政策: 健康教育:从个体化诊疗转向群体健康管理,联合媒体、医疗机构、社区等,通过多种形式普及睡眠健康知识,纠正公众认知误区。 筛查与预防:将睡眠障碍筛查纳入常规体检,实现早发现、早干预。优化政策,扩大睡眠监测、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设备及 CBT-I 等疗法的医保覆盖范围与报销比例。 行业规范:制定诊疗标准,规范行为,缩小地区差异。 特殊人群干预:针对儿童青少年、倒班人员、老年人等制定专项睡眠健康策略,如落实「双减」保障儿童睡眠时长、优化倒班制度等。 通过上述四个方向的突破,有望逐步解决临床未满足需求,推动中国睡眠医学实现从「跟跑」向「领跑」的转变,为国民睡眠健康与身心健康奠定坚实基础。亟需媒体、医疗机构、研究机构等多方携手,共同营造关注睡眠健康的社会氛围。
Q3:随着睡眠机制研究深入,睡眠障碍干预创新药物如何填补现有失眠障碍治疗空白?
陆林教授:
睡眠机制的深入研究推动了创新药物研发。科学家揭示了神经递质、受体、神经环路、基因及蛋白共同构成的神经网络对睡眠的关键调控作用。例如,食欲素(Orexin)与其受体 OX1R/OX2R 结合激活后,对睡眠-觉醒调节发挥重要作用。 传统失眠药物虽可促进快速入睡,但存在依赖、次日嗜睡、耐受性等局限。更重要的是,其作用机制主要为抑制神经,但未能解决失眠的根本心理诱因及不良生活习惯。 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莱博雷生已在中国上市。其作用机制在于抑制失眠状态下过度活跃的觉醒脑区(即阻断食欲素受体的激活),更符合生理性睡眠调节。该药物的上市为失眠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Q4:依据《中国睡眠医学中心标准化建设指南》,睡眠医学中心标准化建设如何推动我国睡眠医学学科发展?
陆林教授:
作为各类睡眠障碍的临床专科,睡眠医学具有显著的多学科交叉特性。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成立睡眠研究中心,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尚无睡眠研究中心的建成标准,睡眠中心建设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医学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和睡眠专业人才的培养是规范睡眠诊疗、加强睡眠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措施。 3 年前,我们正式出版了《中国睡眠医学中心标准化建设指南》,这一指南旨在推动:诊疗规范的统一与医疗质量的提升,明确学科定位及突破发展瓶颈,建立高效的多学科协作机制,促进诊疗技术数字化与科研创新,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辐射带动基层。 最后,陆林教授表示,中国睡眠中心的建设只是一个起步,核心在于内涵建设,即通过上述五个方面的规范与标准,确保各级医院设立的睡眠医学中心及睡眠科能够真正解决患者问题,尤其是针对基层医院。该指南是我国睡眠医学中心建设的里程碑,我们将持续完善相关规范,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小结 陆林教授的分享揭示了中国睡眠医学发展的核心路径,即以循证医学为基础,融合政策优化、多学科协作与个体化防治策略。中国的实践经验彰显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系统性升级,莱博雷生等创新药物为降低失眠障碍慢性化风险开辟了新途径。这对推进中国睡眠健康管理具有关键启示:在强化智能化诊疗布局的同时,需完善睡眠医学中心标准化建设,并积极应用包括莱博雷生在内的新型疗法以兼顾疗效与安全性。而促进全球睡眠医学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将助力构建更高效、规范的患者照护体系,最终实现国民睡眠健康的整体提升。 对话专家
陆林 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市侨联主席,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院长,国际麻醉品管制局(INCB)委员,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主任。
原标题:陆林教授专访|回溯睡眠医学五十年风雨,智能革新与药物研发双轮驱动未来睡眠管理
本文来源:丁香园神经时间,转载于济南市人民政府官网,转载引用请注明原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