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神舟十八号三名航天员完成半年“太空出差”任务,返回东风着陆场。
顺路还给大家带了一场流星雨。
图源:人民网
着陆后,经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身体状态良好。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于2024年4月25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192天,期间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间纪录。
同时,宇航员们还完成了舱内外多项任务,进行了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大量空间科学实(试)验。
甚至返回时他们还带回了“来自太空的特产”,这些特(实验)产(样品)涉及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燃烧科学等领域28项科学实验项目,总重量约34.6公斤。
图源:微博热搜
啊~真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太空之旅!
从我国首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船以来,宇航员们如何在与地球截然不同的太空环境中生活一度成为大家热烈探讨的话题。其中太空睡眠尤为备受关注,在微重力状态下,狭小的太空舱内,航天员们该如何保证必需的睡眠?
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 (NASA) 在1988年完成的调查发现, 9次航天飞机任务的58名乘组人员报告, 与在地球上每天睡眠7.9h相比, 在太空时每天平均睡眠6h。1997年, Gundel等使用多导睡眠图来评估睡眠质量时,数据证明,太空中的睡眠变得比地面上的睡眠浅。睡眠时间缩短与睡眠质量下降作为航天飞行期间的主要睡眠特点,天然阻碍了宇航员在太空中获得高质量睡眠的可能性。
在远离地球的孤独环境中,面对未知的宇宙和艰巨的任务,航天员们需要保持强大的内心和稳定的情绪。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他们保持身心健康、高效完成任务至关重要。
图源:pexels
在特殊的太空环境中,有关部门一般采取多种手段帮助宇航员们拥有舒心的睡眠。比如,制定严格的作息制度、提升在轨睡眠的舒适度、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等等。
为了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本次神舟十八号的太空舱内就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柔和的灯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尽可能降低的噪音水平,都为航天员们的睡眠提供了保障。还准备了降噪耳机、眼罩等辅助睡眠设备,帮助他们隔离来自光线和噪音的干扰。
图源:生命时报
同时,太空舱内配备了先进的生理参数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宇航员的睡眠状态。这些设备可以记录宇航员的心率、呼吸、脑电波等生理指标,帮助医生了解他们的睡眠质量。如有睡眠质量的问题,医生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在整个航天员的任务执行周期中,地面的心理专家也会通过通讯设备与宇航员保持联系,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他们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图源:央视新闻
为取得如今的睡眠条件,中国太空睡眠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神舟五号时期,因为飞行任务时间较短,航天员在飞行中一直穿着舱内航天服坐在返回舱的座椅上进行短暂休息、小睡;到了神舟六号、七号时期,轨道舱内事先准备了睡袋,与神舟五号比,睡眠条件得到了初步改善,航天员们也开始在睡眠中使用一些降噪辅助设备;天宫一号时期,舱内出现了睡眠专用区;2021 年中国开始建造空间站,设计师们为航天员预留了相对充裕的生活环境,舱内活动空间从天宫一号的 15 立方米提升到整站 110 立方米,航天员首次享受到了和地球相似的睡眠体验,实现了从早期的 “站睡” 到 “躺平” 的转变。
图源:生命时报
神舟十八号的成功返回,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未来的航天征程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太空睡眠的条件也将愈发完善,助力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梦想不断前行!
本文引用:
[1]景晓路,刘学勇,秦海波,等.载人航天睡眠问题及其干预措施[J].空军医学杂志,2014,30(01):57-60.
本文作者:三里,文章首发于新睡眠Keesleep平台,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仅用于分享,转载及引用请注明出处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