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的睡眠模式也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分段式睡眠作为一种古老的睡眠方式,正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那分段式睡眠到底是什么?它又有着怎样的优缺点呢?
01 分段式睡眠的定义
分段式睡眠是指将睡眠分成两个或多个时间段,中间穿插清醒的时段。常见的有双相睡眠和多相睡眠,双相睡眠即将睡眠分为两个阶段,比如夜间睡 4-5 小时,白天再睡 2-3 小时;多相睡眠则是将卧床休息分成几个阶段,像每 4 小时睡 20 分钟的“达芬奇睡眠法”就属于多相睡眠。
02 分段式睡眠的历史渊源
在工业革命之前,分段式睡眠似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睡眠模式。据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布莱克斯堡分校杰出历史学教授罗杰·埃克奇博士的研究,早期人类会在黄昏后进入第一次睡眠,之后清醒几个小时,然后再回到床上继续第二次睡眠,直到第二天早上。在一些古老文献以及荷马、乔叟等文学大家的作品中,也都有提及“第一次睡眠”和“第二次睡眠”这样的概念,这表明分段式睡眠在历史上曾有着广泛的存在的基础。
03 分段式睡眠的优缺点
1. 优点
灵活适应作息需求 :对于一些特殊职业人群,如轮班工作者、医护工作者、创意从业者等,分段式睡眠能更好地满足他们不规律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使他们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休息,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
提升清醒效率 :有部分人反映,在短睡眠后的清醒时段,大脑的活跃度会有所上升,可能会出现创造力或专注力短暂增强的情况,这对于需要在短时间内高强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或学习或许有一定的帮助。
符合部分人群生理节律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睡眠模式可能是多样的,并非所有人都天生适合单相睡眠。对于一些本身睡眠较轻、容易醒来,或者在夜间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的人来说,分段式睡眠或许是一种更自然的方式。
2. 缺点
生物钟干扰风险 :人为分割睡眠可能打乱人体的昼夜节律,导致失眠、内分泌紊乱等问题,尤其对那些基因倾向于“单相睡眠”的人群来说,更容易受到影响。例如,当人们在白天小睡时间过长或过晚时,可能会影响夜间的入睡时间和睡眠质量。
睡眠质量下降 :完整的睡眠周期对于身体恢复和大脑的认知功能至关重要。而分段式睡眠的短睡眠周期可能无法让身体完成一个完整的睡眠阶段循环,包括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REM 睡眠),长期如此可能导致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等问题。
缺乏科学共识 :目前关于分段式睡眠的研究多基于小样本或个体案例,尚无权威结论证明其对大多数人的普遍有效性,主流医学仍推荐 7-9 小时的连续睡眠模式。
04 分段式睡眠的尝试建议
如果您对分段式睡眠感兴趣,想要尝试一下,以下几点建议或许会对您有所帮助:
个体差异优先 :在尝试之前,要充分观察自身对睡眠中断的耐受度,了解自己的身体和睡眠需求,避免盲目模仿他人的睡眠模式。
循序渐进调整 :不要一开始就大幅度改变原有的睡眠习惯,可以先逐渐缩短夜间睡眠时间,同时适当增加日间小睡,让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健康监测 :在尝试分段式睡眠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身的日间精力、情绪稳定性以及长期的身体反应,如出现疲劳、头痛、免疫力下降等不良症状,应及时停止并恢复到原来的睡眠模式。
咨询专业人士 :如果您本身存在睡眠障碍或患有慢性疾病,那么在调整睡眠模式之前,最好先咨询医生或睡眠专家的意见,以确保新的睡眠方式不会对您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分段式睡眠作为一种古老的睡眠模式,在当今社会是否适用,需要我们根据自身的情况谨慎考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充足的睡眠时间仍然是维持健康的关键。
原标题:【科普文章】睡眠罗生门:为何你觉得自己没睡,监测却显示正常?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睡眠100(ID:gh_742cbf879b64),转载引用请注明原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