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半,月光透过窗帘缝隙落在地板上,55岁的张阿姨又一次在寂静中坐起身来。这已经是她本周第四次在深夜无眠中挣扎。四个月前,她的睡眠问题曾有所好转,然而最近,熟悉的困扰又回来了——失眠再次缠上了她。
在我国,超过三分之一的中老年人正经历着与张阿姨相似的困扰。更令人忧心的是,其中超过60%的失眠患者会在好转后半年内复发,陷入“睡不好-吃药-好转-停药-又失眠”的恶性循环。
那为什么失眠会反复发作?失眠复发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网络。了解这些“复发陷阱”,是打破循环的第一步。
00 作者简介

黄海玲
美国注册睡眠技师RPSGT,中国睡眠技师,副主任护师,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睡眠医学中心护士长,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委员会睡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第四届委员会睡眠技术学组成员。
01 科学调整生活习惯,让安稳睡眠不再遥远
1. 心理陷阱:情绪过山车
当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或抑郁状态时,大脑的神经递质平衡会被打乱,睡眠调节机制随之失调。许多患者由于不敢面对现实压力,或对事情本身的过度担心,造成“越想越睡不着”的恶性循环,导致病情加重。
更棘手的是,有些患者会对失眠本身产生过度焦虑和担心,躺在床上时不断看时间,计算自己已经多久没睡着,担心自己睡不好或睡眠时间不够,从而对睡眠产生恐惧心理,这种“失眠焦虑” 成为新的失眠触发器。
2. 环境与习惯:无形的睡眠杀手
我们的睡眠极其敏感:
睡前1小时还在使用手机或平板,屏幕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打乱睡眠信号
卧室光线过强、温度不适(最佳为20-24℃)或噪音干扰,都会造成睡眠浅而易醒
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尤其是周末“补觉”行为,会进一步扰乱生物钟,让下周的睡眠更混乱
3. 身体警报:未被重视的疾病信号
许多身体疾病会直接干扰睡眠:
关节炎疼痛让人辗转反侧
糖尿病导致的夜间口渴和多尿打断睡眠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在夜间反复被憋醒却不自知
甲状腺功能异常直接影响睡眠-觉醒周期
如果这些原发疾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失眠自然会反复发作。
4. 药物依赖:危险的“拐杖”
不少患者一失眠就自行服用安眠药,未进行正规指导,但殊不知:
长期使用苯二氮䓬类安眠药会产生依赖性和耐受性
突然停药会引起戒断症状,包括更严重的失眠反弹
部分降压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本身就有失眠的副作用

02 打破复发循环的科学策略
要真正摆脱失眠反复发作的困境,需要多管齐下的综合方案
1. 重建睡眠节律:让身体记住“睡眠时间”
• 固定作息:每天(包括周末)在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限制在床时间,在床上时间过多会导致睡眠片段化和浅睡眠,即使前一晚没睡好也别赖床,第二天规律的起床。这是调节和重建生物钟最有效的方法。
• 正向反馈:只有在有困意的时候才上床,与睡眠环境,卧室或床构成正向的条件反射,不要在床上读书,看电视或思考担心的事情,不要看时钟,如果上床10-15min后还没有入睡,可以起床离开卧室做一些放松性的活动,等有困意了再返回卧室。
• 聪明小睡:白天如有需要,可在12-15点间小憩20分钟,避免长时间午睡影响夜间睡眠
2. 优化睡眠环境:打造睡眠友好空间
• 光线管理:安装遮光窗帘,夜里起床时使用可调亮度的暖光灯,避免强光照射
• 温度控制:保持卧室温度在20-24℃区间(这个温度最适合入睡)
• 寝具选择:使用中等硬度床垫,枕头高度以8-12厘米为宜,颈椎病患者可选荞麦枕
3. 调整睡前行为:建立睡眠仪式感
• 电子宵禁: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可将屏幕设为夜间模式或使用防蓝光膜
• 放松仪式:用45℃左右温水泡脚15分钟(水位没过脚踝),泡完后按摩脚底涌泉穴,集中注意力,想象一个放松的环境或活动,进行腹式呼吸
• 烦恼清单:睡前把担心的事写在纸上,告诉自己“明天再处理”,给大脑“卸包袱”
4. 善用日间调节:白天为夜晚睡眠铺路
• 晨光疗法:起床后晒30分钟左右太阳,促进晚上褪黑素自然分泌
• 科学运动:每天适量运动(如快走、瑜伽),但睡前3小时避免剧烈运动
• 助眠饮食:
- 晚餐喝小米粥(富含色氨酸)
- 吃几颗核桃(含天然褪黑素)
- 睡前喝杯温牛奶或红枣汤
5. 专业治疗:必要时寻求医疗帮助
当自我调节效果不佳时,应及时就医:
- 失眠持续半年以上且各种方法无效
- 白天出现不适症状
- 怀疑有其他影响睡眠的疾病,睡眠呼吸暂停(夜间打鼾严重、呼吸暂停),不宁腿综合征
医生可能会推荐:
• 认知行为疗法(CBT-I):通过调整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和行为习惯,重建健康睡眠模式
·• 物理疗法:重复经颅磁刺激,气压治疗
• 第三代安眠药(如佐匹克隆、唑吡坦)或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相比传统安定类药物,依赖性风险较低,可按需服用
• 天然助眠剂:如含酪蛋白肽、γ-氨基丁酸(GABA)的制剂,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改善睡眠
03 预防复发的长期之道
失眠康复后,维持良好的睡眠需要持续关注:
• 心态调整:放下对“必须睡够8小时”的执念,睡眠需求因人而异(5-8小时均正常)
• 药物过渡:长期使用安眠药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避免突然停药引发戒断反应
• 定期监测:记录简单的睡眠日记,发现睡眠模式改变时及时调整生活习惯
04 结语
失眠反复发作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身体发出的信号。通过科学调整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我们完全可以打破“失眠-好转-复发”的循环,重新获得自然、深沉的睡眠。
当又一个夜晚来临,愿您能关掉灯光,闭上眼睛,在平静中迎接安稳的睡眠——那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而是每个夜晚的真实体验。

参考文献:
[1]马巧琳,胡斌,冯婉贞,等. 针灸调控睡眠的作用机制和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分析 [J/OL]. 世界中医药, 1-9[2025-10-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202.2025.14.021.
[2]张雅旭. 安神助眠有妙方——中医穴位按摩 [J]. 家庭生活指南, 2025, 41 (10): 179-180. DOI:CNKI:SUN:JTSZ.0.2025-10-084.
[3]王儒平,何泳谦,单醒瑜,等. 安睡冲剂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 [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 41 (10): 1139-1143. DOI:10.13463/j.cnki.cczyy.2025.10.018.
[4]殷璐瑶,麻京豫,宋朝功. 酸枣仁汤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中草药, 2025, 56 (19): 7237-7246. DOI:CNKI:SUN:ZCYO.0.2025-19-032.
[5]王熙庆,严钢莉. 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障碍的机制及其治疗方式 [J/OL].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1-6[2025-10-14]. https://doi.org/10.12114/j.issn.1008-5971.2025.00.229.
[6]王熙庆,严钢莉. 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障碍的机制及其治疗方式 [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5, 33 (11): 124-129.
[7]朱星燕,王东岩,周以皓,等. 针灸治疗失眠过度觉醒机制研究进展 [J]. 河北中医, 2025, 47 (09): 1580-1584. DOI:CNKI:SUN:HBZY.0.2025-09-035.
原标题:【科普文章】失眠反复发作的真相与应对之道:告别“睡不好-吃药-又复发”的恶性循环
本文作者:黄海玲,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中国睡眠研究会(ID:zgsmyjh),转载引用请注明原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