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CCTV新闻报道
天宫之上,睡眠已成为一场高科技的较量。
我还清晰地记得2003年那个秋天,学校组织我们一起在礼堂观看神舟五号发射直播的场景。当屏幕上火箭点火升空,整个礼堂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不少同学激动得热泪盈眶。

图片来源:神州五号发射&航天英雄杨利伟
二十二年后,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于今天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消息在网络上平静地传播,许多人只是扫了一眼标题,便继续自己一天的生活。从举国关注到习以为常,中国航天的进步让我们习惯了这种“常规操作”。
而在这背后,太空中的睡眠,这场与失重、光线和噪声的较量,始终是航天任务中一道绕不开的难题。
01 太空安眠,一场与失重的持久战
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中,站着睡和躺着睡的感觉完全相同。航天员可以随意将头朝向任何方向睡觉,这种听起来无比自由的状态,背后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挑战。
没有了地球引力,睡眠中的人会有四肢脱离躯干的感觉。一名前苏联的航天员就曾在朦胧中把自己放在睡袋外的手臂,当成向自己飘来的“怪物”,吓出一身冷汗。
为防止这种情况,航天员睡觉时必须将手臂束缚起来,即使是放在睡袋外的手臂也需要固定。

外国宇航员在空间站睡觉,图片来源:网络
睡眠环境的安全性是首要考虑。航天员必须将自己绑在睡眠区的舱壁、椅子或睡袋中,以免在睡眠中漂浮碰撞到设备或其他航天员。
睡袋通常与舱体结构连接,将睡袋固定在一定区域内。这不仅能促进航天员的睡眠,还能保护他们的安全。
在航天飞机上,睡袋的样子像“蚕茧”,与存放航天员用品的存物柜锁扣相连。有航天飞机曾尝试提供1.8米长、0.75米宽的木板床,尽管床上设有防火睡袋,航天员仍需固定在其中。
02 昼夜交替,太空中最难调的生物钟
在地球上,我们遵循着24小时的昼夜节律。而在太空,航天员每24小时会经历16次日落,因为空间站约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就会经历一轮昼夜交替。
这种频繁的昼夜变化对航天员常规的睡眠模式是一次挑战。
为应对这一问题,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遵循着“天地同步”的作息制度。他们严格按照统一的作息时间开展工作与休息,保持与地面相似的生活节律。

中国空间站宇航员休息舱,图片来源:新闻报道
但即使如此,太空中的光线仍然是个问题。太阳升起时,阳光会透过航天器的舷窗照进舱内,把内部照得胜于白昼。因此,一副遮光性强的眼罩成为航天员的睡眠必备品。
长期在地球上生活形成的人体生物钟,控制着促进睡眠的褪黑素和促进觉醒的皮质醇的分泌。
当这种24小时为周期的昼夜节律被打破,人体就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
03 中国空间站,从“站着睡”到“躺着睡”的进步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二十一号,中国航天员的在轨睡眠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早期的神舟七号舱内活动空间只有7立方米,天宫一号提升到15立方米。
如今的中国空间站,舱内活动空间已提升至110立方米,相当于从“筒子楼”搬进了“大平层”。

中国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对比,图片来源:新闻报道
睡眠区的设计更加人性化,空间站的睡眠区分布在天和核心舱和问天实验舱里,各设3个睡眠区,支持空间站内共6人“满客”运行。
天和核心舱的睡眠区为横向设置,航天员是“躺着”睡;问天实验舱的睡眠区为纵向设置,航天员是“站着”睡。不过在失重环境下,睡觉时的感觉是没有区别的。
噪声控制也是太空睡眠的重要一环,空间站内安装了大量的设施设备,这些设备工作的噪声叠加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噪声环境。
为此,专门有“航天调音师”通过声源模拟子系统,模拟各扰源产生的噪声,再通过噪声测量子系统,测量舱内声压,找出需要进行严格降噪的设备。
他们为以振动为主的噪声源穿上金属橡胶定制的“鞋子”,避免振动影响航天员。
04 天地之间,相同的人间睡梦
航天员在太空中面临的睡眠挑战,某种程度上也映照着现代人的睡眠困境。
他们需要应对环境的干扰——太空中频繁的昼夜交替类似于我们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他们需要克服心理压力——太空任务的责任感与我们在工作中面对的压力异曲同工。
航天员在刚上天的24小时内由于情绪激动,一般很难入眠。而不少地球人也在睡前为了白天的琐事而辗转反侧。
有趣的是,在太空中的睡眠时间似乎比在地面要少。每24小时分配给航天员8.5小时的睡眠时间,但很多航天员反映他们只需6-6.5小时就完全休息好了。
一些航天员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失重条件下身体感觉不太疲劳的缘故。
看着神舟二十一号即将飞向太空的新闻,我们已不会像当年那样激动得睡不着觉。但航天员们为能在太空安稳入睡所做的努力与智慧,却从未停止。
从神舟五号简单的睡袋,到今天空间站里配备降噪技术的独立睡眠区,每一次技术进步都在为太空中的安眠创造条件。
而地上的我们,关掉刺眼的屏幕,戴上遮光眼罩,或许也能在宁静的夜晚,享受一场如宇航员在星辰间漂浮般的好梦。

中国天宫空间站,图片来源:新闻报道
在追逐星辰大海的征程上,一场好眠,既是地上的小确幸,也是天上的硬科技。
本文作者:几米,文章首发于新睡眠Keesleep平台,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仅用于分享,转载及引用请注明出处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