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中心
去医院看“失眠”的大学生打响睡眠保卫战
2024-08-19

38.png

他们的长夜


在南京大学对面和园小区的出租屋里,柠柠闭目躺在床上,她摘下遮光眼罩,窗外的晨曦早已透过窗帘照进屋里,她看向床头的闹钟。

——时钟指向清晨六点,距离她尝试入睡已经过去了七个小时。

柠柠是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一名硕士研究生。2020年,作为大四学生的她,面对即将毕业的学业压力和生活中接二连三的改变,人生中首次出现了持续性入睡困难。

被失眠严重困扰的几年里,她发觉自己的生活状态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面对往日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她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并且出现了一些躯体化症状——偏头痛、心跳加速、肌肉紧张、食欲不振......身体的亚健康状态导致她的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原本开朗健谈、热爱社交的她,开始回避周围人的接触和关心,变得独来独往。

和柠柠一样,被漫漫黑夜困住的人,有很多。

《2024年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调查显示,国人的平均睡眠时长为6.75小时,59%的人存在失眠的情况。在大学生中,有57.96%的同学经常熬夜,熬夜成了大学生的生活常态。

潘同学从今年五月起九隐约察觉到自己的失眠已属于病理性的范畴。他之前会偶尔失眠到两三点,但是自五月起住进3人宿舍后,因为一位舍友入睡比较困难,对声音很敏感,导致潘同学入睡时也很紧张,生怕发出响声——自此他开始每天都失眠。偶尔宿舍只剩他一个人时,他也仍然睡不着。

梁同学与潘同学同届,从大一到研一,今年已经是梁同学失眠的第五个年头。起初症状比较轻,失眠到三四点也能合眼,到后来便整夜睡不着,只是静静地等待天明。最严重的时候,几十个小时都没办法正常睡觉,白天什么都不想干,食欲也很差。

可可也有彻夜睡不着觉的经历。清醒地躺着,听着舍友说梦话、磨牙的声音,实在是漫漫长夜中的煎熬。有一次,晚上八点左右她就上床躺着,紧闭眼睛想让自己快点儿睡着,但是天都亮了,也没有进入梦乡。

失眠像一根藤蔓一样缠绕着他们。


艰难的自救


“刚开始,我并没有考虑一定要去医院就诊。”像很多有过睡眠障碍的同学一样,柠柠并没有立刻选择接受系统性治疗。

意识到自己的睡眠状况出现问题后,她采取了许多措施试图自我调节和缓解。最初,她认为自己晚上难以入睡的原因是白天的精力没有耗尽。因此,她将自己的日常运动量增加到最大——跑步、健身、跳舞......试图把安稳入睡的希望寄托在自己流下的每一滴汗中,但在一段时间的尝试后,睡不着的问题依旧没有好转。

柠柠还尝试过在入睡前播放冥想音频、使用蒸汽眼罩等。虽然舒缓的音乐就在耳边,但“很多时候我闭眼躺在床上,尽管我的身体已经相当疲惫了,却依旧无法控制大脑高速运转,思绪会不断涌出,导致我很难入睡。”

我们访问过的其他被失眠困扰的同学,也都多少有过“自救”举动。潘同学睡前喝牛奶助眠、也尝试过执行早早上床的规定;梁同学一直坚持运动希望有助睡眠……但总体上都收效甚微。


睡吧,睡吧


长时间的自救无果后,柠柠意识到自己不能再以这样的状态生活下去,她必须向更加专业的人士求助。她去过校医院的失眠门诊,还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接受了调节治疗,甚至还鼓起勇气挂了南京市脑科医院精神科的门诊。精神科就诊体验比她想象得要轻松很多,温和的医生、舒适的诊疗环境、有序的检查、精确的量表……在适应了这样的治疗方式和节奏后,柠柠开始遵循医嘱服用药物并定期就诊。

康复是缓慢的。刚开始服用药物时,柠柠的身体曾出现严重的排斥反应,但经过三个月的医院正规治疗后,治疗效果终于显现:她感到自己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睡眠状况开始好转。在医生的帮助下,她开始减少药量,并延长定期就诊的间隔。如今,她重新拥有了健康、良好的睡眠状态。康复后的柠柠想对那些和她一样有睡眠障碍的人说,“请你们始终抱有一个信念——无论如何,我们一定会痊愈的。”

潘同学也开始求助于校医院的失眠门诊。医生给他开了一些安眠药,并教他在服药时在口中含化,而不是吞咽——这样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可可也是在去失眠门诊后开到了安眠和镇定类的药品,现在她的睡眠已正常许多,很少吃药了。

在南京大学校医院失眠门诊坐诊的医生都来自南京脑科医院,他们到校医院提供基层服务,一年为期,到期轮岗。滕昌军医生今年六月份正式来到南大,周一在鼓楼校区,周二、四去仙林校区,已成为他的固定日程。

滕医生说,失眠的成因很复杂,大学生这一群体更甚。问诊过程中,要耗费大量时间了解具体情况,评估患者的病因与病情。通常给一位患者问诊至少需要十五分钟左右,才能评估患者的病因与病情。困扰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并不单单是失眠问题,还有其他更为复杂的心理疾病,失眠只是其他疾病导致的症状之一。遇到这种情况,常常需要交流半小时以上。

校医院失眠门诊每半天会提供十个预约挂号名额,常常供不应求,有时还得现场加号。

仙林校区校医院门口右转,一楼取药室对面就是失眠门诊所在的104号诊室。周二、周四的下午,滕医生都会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患者。

到校医院工作两个多月,滕医生在104号诊室里、在青年失眠困境的微观缩影里,有了与先前在脑科医院不同的全新感受。“在医院就诊的有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患者人群还是比较广泛。在学校里却不一样,主要来就诊的90%以上都是我们自己的学生。”

滕医生发现来求助的学生们有一个明显的共性——大多数人非常看重自己在学业上的表现和成就,对自我有着极高的要求,却忽略了内心世界的平衡与和谐。这无形中为他们编织了一张由高标准、严要求构成的密网,徒增了许多压力。

同时,学生对睡眠健康的关注程度偏低,对已经亮起的睡眠红灯不甚在意,往往要等到失眠对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才会前来就医。

“从精神心理角度,需不需要去干预或治疗,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带来的精神困扰或对日常生活功能的影响程度”,腾医生提醒道。从症状上来看,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和过度早起都是失眠的表现。这种情况每周出现三次及以上,持续一个月,医学上基本可以诊断为失眠症。

改善睡眠绝非一劳永逸的事,只有持续的关注和行动,才能守护好每一个夜晚。

“我们很多孩子来就诊的时候,带有很急迫的心情,想着能尽快好起来。但睡眠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腾医生说。




原标题:去医院看“失眠”的大学生打响睡眠保卫战

本文作者:孙士雯、马星璐、肖舒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家书工作室(ID:gh_15f2d1546552),转载引用请注明原出处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0
/800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