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许多人面临的常见问题,长期失眠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风险。传统的药物治疗虽然能短期内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依赖性或副作用。相比之下,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CBT-I)是一种非药物、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广泛认为是治疗慢性失眠的首选方案。
00 作者简介
陈开兵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睡眠障碍科主任;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睡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性医院睡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睡眠专委会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睡眠专业委员会技术组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睡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睡眠专业委员会技术专业组特聘专家;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睡眠专业委员会高原睡眠学组秘书长。
01 什么是CBT-I?
CBT-I是一种基于心理学原理的短期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改变与睡眠相关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睡眠。它结合了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既关注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认知,也通过行为干预来调整不良的睡眠习惯。
CBT-I通常由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或睡眠专家指导,疗程一般为6-8周,每周进行一次治疗。研究表明,CBT-I对改善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减少夜间醒来次数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且效果持久。
02 CBT-I的核心组成部分
CBT-I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部分:
认知疗法:纠正错误的睡眠观念
许多失眠患者对睡眠存在不合理的认知,例如:
“我必须睡够8小时,否则身体会出问题。”
“如果今晚睡不好,明天的工作一定会搞砸。”
“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说明我永远都睡不着了。”
这些想法会加剧焦虑,进一步影响睡眠。CBT-I通过认知重构技术,帮助患者识别并纠正这些错误观念,建立对睡眠的更健康、更现实的态度。
2.睡眠限制疗法:提高睡眠效率
睡眠限制疗法的目的是通过减少卧床时间来提高睡眠效率。具体做法是:
记录患者的实际睡眠时间,并根据这个时间限制卧床时间。
例如,如果患者每晚只睡了5小时,那么最初只允许在床上待5小时。
随着睡眠效率的提高,逐渐增加卧床时间。
这种方法看似“反直觉”,但它可以帮助患者重新建立床与睡眠之间的强关联,减少在床上醒着的时间。
3.刺激控制疗法:重建床与睡眠的联系
刺激控制疗法的核心是让床只与睡眠相关,而不是与清醒、焦虑或娱乐相关。具体建议包括:
只有在感到困倦时才上床。
如果躺在床上20分钟仍无法入睡,就起床到另一个房间,做一些放松的活动,直到感到困倦再回到床上。
每天固定时间起床,无论前一晚睡了多久。
避免在床上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看电视、玩手机等。
4.睡眠卫生教育:培养健康的睡眠习惯
睡眠卫生教育旨在帮助患者建立有利于睡眠的生活方式,包括:
避免在睡前摄入咖啡因、尼古丁和酒精。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即使在周末也尽量保持一致。
创造一个安静、黑暗、舒适的睡眠环境。
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或过度兴奋的活动。
5. 放松训练:缓解身心紧张
放松训练是CBT-I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身体紧张,从而更容易入睡。常用的放松技术包括:
渐进性肌肉放松:依次紧张和放松身体的各个部位。
深呼吸练习:通过缓慢、深沉的呼吸来放松身心。
冥想或正念练习:专注于当下,减少对睡眠的过度担忧。
03 CBT-I的优势
1.非药物治疗,无依赖性
CBT-I不依赖药物,避免了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和依赖风险。
2.效果持久
研究表明,CBT-I的效果可以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远优于药物治疗的短期效果。
3.针对根本原因
CBT-I不仅缓解症状,还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失眠问题。
4.适用范围广
CBT-I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失眠患者,包括原发性失眠和与焦虑、抑郁相关的失眠。
04 谁适合CBT-I?
CBT-I适合以下人群:
长期失眠(超过3个月)的患者。
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担心药物副作用的患者。
希望通过非药物方式改善睡眠的人群。
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失眠患者。
05 如何开始CBT-I?
1.寻求专业帮助
可以咨询心理治疗师、睡眠医学专家或精神科医生,获得专业的CBT-I指导。
2.自我学习与实践
如果没有条件接受专业治疗,可以通过书籍、在线课程或应用程序学习CBT-I的基本方法,并尝试自我实践。
3.坚持与耐心
CBT-I需要时间和耐心,初期可能会感到不适,但随着坚持,睡眠质量会逐步改善。
06 结语
西方文化失眠虽然令人困扰,但并非不可战胜。CBT-I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失眠患者提供了一条无需依赖药物、长期改善睡眠的途径。如果你正在经历失眠的困扰,不妨尝试CBT-I,重新找回健康的睡眠和充满活力的生活。
原标题:【科普文章】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科学改善睡眠的有效方法
本文作者:陈开兵,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中国睡眠研究会(ID:zgsmyjh),转载引用请注明原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