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频道
【科普文章】电波入眠:经颅直流电刺激在失眠治疗中的奥秘
2024-07-26

77.png

失眠障碍是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近年来患病率呈现增高趋势。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作为一种物理治疗方式具有便携、操作难度小、安全性好等优势,目前已可应用于睡眠障碍及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中。tDCS是指通过对大脑皮层施加双向微电流刺激(一般不超过2mA)形成一个半电流环,电流的流动方向是从阳极到阴极,该电流引起神经元电活动的改变。


01 tDCS的安全性


经过动物实验和多项人体对照试验,tDCS的安全性得到了确认。无论是儿童患者、老年患者、卒中患者、癫痫患者、颅骨缺损及颅内植入物患者,tDCS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电极下刺痛、不适感,患者会存在短暂的皮肤红斑,刺激后消退,未发现tDCS增加癫痫发作和其他疾病的发病风险。


02 tDCS的应用方法及作用机制


tDCS包括作用电极和参照电极,前者放置于目标脑区,调节大脑功能,后者放置于身体其它部位,不影响神经调节。作用电极通常阳极与阴极各置一端,阳极电极置于靶区上方称为阳极tDCS,而阴极电极置于靶区上方则称为阴极tDCS。电极放置位置常见于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运动皮层M1,前额叶皮层,枕叶,眶上区,乳突等。治疗前,将套在阴阳两极输出的电极片外的海绵套使用生理盐水浸润,接着将阴阳两极电极片分别放置于目标靶区,用弹力绷带或弹力帽固定,最后由控制软件设置输出电流的大小及作用时间。

tDCS可以改变膜电位的极性,改变皮层兴奋性,增加突触可塑性,调节皮质兴奋/抑制平衡,改变皮层和皮层下同步电活动和振荡活动,改善局部脑血流调节,调节局部皮层和脑网络连接,因此在临床中使用tDCS治疗后患者睡眠质量、焦虑情绪、局部脑血流量改善。


03 tDCS与脑网络


tDCS治疗效果取决于刺激参数与时长,脑沟和脑回形成的皮层折叠即使在单个电极下也会导致皮层电流相对于皮层表面的极性反转,因此,建立tDCS反应的个体差异模型可能尤为关键。


04 tDCS在失眠中的应用


tDCS治疗后PSQI量表总分及除“睡眠持续时间和睡眠效率”外的所有PSQI分项均有显著改善,PSG中显示tDCS治疗后睡眠效率提高,睡眠潜伏期缩短,睡眠总时间增加,N2期睡眠向N3期睡眠转换的概率增加,而从N2向觉醒期转换的概率降低,思睡、疲劳等日间功能改善。tDCS也可以改善失眠患者的焦虑症状和脑血流自动调节的能力,失眠合并焦虑失眠合并脑血管病可以采用CBTI+药物、CBTI+tDCS的方法,必要时采用CBTI+药物+tDCS的方法。

目前临床可采用tDCS与其他治疗相结合的方式治疗失眠,如对于失眠伴重度抑郁患者,可给予常规药物治疗+tDCS辅助治疗,对于失眠伴焦虑、失眠合并脑血管病患者,可采用tDCS+CBTI的方法,当效果不佳时,考虑药物治疗。总之,随着对失眠机制理解的深入和治疗方法的不断创新,多种方式组合治疗将为失眠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原标题:《电波入眠:经颅直流电刺激在失眠治疗中的奥秘》

本文作者:李宛儒、王赞教授,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中国睡眠研究会(ID:zgsmyjh),转载引用请注明原出处